作为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邓小平的价值观具有鲜明而强烈的实践性。要深入研究邓小平的价值观,就要注意克服价值研究中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现象,把邓小平价值观的研究和一般价值理论的研究结合起来。
什么是价值?这是一个至今仍在讨论中的问题。有的说价值是客体,有的说价值是主体,更多的则认为价值属于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但是,当人们把客体满足主体需要说成是一个普遍的价值概念时,并没有去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客体是怎样成为价值的,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怎样形成的?
主客体之间的任何关系,包括认识关系、价值关系等,都不是各自处于自在的状态所能发生的,它们需要一种中介或桥梁。在古老的主客体价值关系中,这种中介或桥梁就已经有了:这就是人类祖先所从事的原始的、最简单的生产活动。这种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从事的生产活动,被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作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且以此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前提和基础,作为研究和考察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逻辑起点。
我们说实践是一种中介和桥梁,这只是一个比喻。实际上,实践不是把主体和客体凑在一起,而正是实践创造了主体和客体本身。没有人的社会实践,地球上就没有主体和客体,哪里会有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呢?正是人们通过社会实践,使主体作用于客体,在变革客体的同时变革主体,价值和价值关系便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形成和发展。实践是主客体关系的根基。离开实践去看待价值关系,其结果只能是被动地对客体作直观的反映。这样看问题的方法显然是不科学的。
对于邓小平的价值观,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表述。但最根本的,则应该真正把握其价值观中所坚持的实践观点和方法。有的文章说,邓小平的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区别事物好还是不好,这当然不错。但问题在于,由什么来确定哪个好、哪个不好?回答只能是实践。
在邓小平的实践价值观中,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让事实说话。这也应该是研究价值问题时特别要注意的。邓小平说:“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页)。对马克思主义是如此,对其他问题,包括价值问题,当然也是如此。
在价值关系中,主体对于客体来说,不是一种消极的受动关系,而是始终起着主动和积极的作用。这一点,也是片面的客体满足主体需要论所不能说明和解决的。
价值主体是人,人有群体和个体之分。作为作用于客体的主体,只有最广泛地结合在一起的群体,即人民,才能发挥这样的历史作用。从价值的意义上说,人民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受益者。这时,在价值关系中作为价值主体的人民,其所实现的双向行为活动便是:一方面是创造主体,一方面是受益主体。人民中的每一个个人,只要积极地参加创造价值,就理所当然地是价值的受益者,因此也就能很好地实现其个人的价值。只说客体满足主体需要,即使能说明物的价值,也不能说明人的价值。因为有人会强调,只要尽量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有的人为了弥补这个漏洞,只好又提出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社会是主体,个人是客体,个人应该首先满足社会的需要,即为社会作贡献。这样随意将客体和主体变换位置,在理论上当然不能说服人。
邓小平的价值观以人民利益为价值取向。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要真正做到以人民利益为依据,必须达到两方面的要求:组织人民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努力奋斗,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二者是相互促进,不可偏废的。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坚持的也是两条: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邓小平的价值观代表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他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和为了人民群众结合在一起。他的那几句名言,即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既包含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好坏的评价,也体现他们对自身应得利益的是否满意。邓小平认为,“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而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邓小平文选》第3卷190页),是最有力量的。他批评有些干部在依靠群众方面的错误态度,即“困难时依靠,顺利时就不依靠;需要时依靠,不需要时就不依靠;口头上依靠,思想上并不依靠。”(《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76页)这些都足以说明,以人民利益为基点,同时又把人民的利益同人民的实践结合起来,这正是邓小平价值观的特色。
价值活动属于历史范畴。从原始人类通过最简单的生产活动,创造自己的物质生活起,历史从氏族社会发展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文明从刀耕火种时代进入到科技信息时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起踏着历史的轨迹不断向前。而随着国际范围的经济竞争、文化冲突以及生态失衡等问题的影响,前进道路上又呈现出多种复杂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价值活动也表现为多种多样、多姿多彩和千变万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知识创新、科技创新趋势的加强,人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价值世界不断扩大,价值创造的领域无限延伸。而对这种新的强劲的发展趋势,固守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思维定式当然不行。而研究邓小平实践价值观,则可以打开一条通道,为把握新的价值活动的发展规律指明了方向。
邓小平实践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他的发展观。其特点有二:一是有强烈的发展愿望;二是严格遵循历史规律。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摸着石头过河”的观点,开始有人不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实际上,这里表述了既要过河,又要过得了河的意思。这正是表现愿望和遵循规律两者结合的形象比喻。这种结合的基础和条件,就是实践。正是这种在实践中遵循历史规律的行动,使愿望一个一个地变成了现实。我国生产力的持续增长、社会的不断进步、成功人才的大量涌现等,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价值创造活动,就是这样在实践中一步一步地实现的。
在邓小平的实践价值观中,这种既看重价值活动、又尊重历史规律的情况,随处可见。重视价值,就是要求想办的事情都要办好。尊重规律,就是一切不脱离实际,不脱离群众。这两方面结合所带来的结果,就是革命事业的胜利,建设事业的成功。当然,这种结合不是轻而易举的。失败和挫折,是这个结合过程中常会遇到的。但随着事物的发展,这种结合的自觉程度会逐渐增强。